马齿苋,看似平常之药,但笔者越来越觉得它不平常。当笔者在临床对与肿瘤有关的皮肤瘙痒束手无策、穷思竭虑之际,诊室桌上台历所载“马齿苋祛风止痒”字眼映入眼帘,原来马齿苋除燥湿止痢外,还能祛风止痒,笔者顿时感觉犹如久旱逢甘霖。笔者经验,30~60g剂量的马齿苋祛风止痒效果显著,可谓屡用屡效。
当笔者翻阅本草著作时,不禁眼前一亮,深感古人学问多多。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言:“其叶比并如马齿,而性滑利似苋,故名。”明代《本草发明》载马齿苋能“祛风散毒”。清代程履新撰《山居本草》总结得很全面:“性寒,味酸。散血消肿,利肠滑胎,解毒通淋,(主)产后虚汗、赤白带下、破痃癖、止消渴,主肿瘘疣目。”书中还记载:“多年恶疮,百方不瘥,或痛焮不已,煮捣烂敷之,三两遍即安。”其后附方38个,内服治疗痔疮初起、赤白带下、小便热淋等,外用方亦不少,如治耳内外恶疮及头疮、肥疮、痛疮,用黄马散,即黄柏半两、干马齿苋一两,为末敷之。清代沈穆撰《本草洞诠》还有一源流记载:“捣烂敷恶疮,百方不瘥者,三遍即愈。此方出自唐相国武元衡苦胫疮,焮痒不堪,百医无效,有厅吏上此方用治便瘥,李绛记其事于《兵部手集方》。”清代赵其光《本草求原》很有见地,谓马齿苋“专入血脏,散血消肿”,看来现代多见的血管瘤尤其是肝血管瘤有主药了。
读书长知识,令人心旷神怡。古人谓:“人之所病,病疾多;医之所病,病道少。”不管是苦思冥想的原创,还是重温经典的知识,理解、掌握了就能在临床应付自如,也就不惮批评者抄书之讥了。(王三虎 陕西省渭南市中心医院)